中国乡村旅游规划概述
发布于:2021-01-08 16:49  浏览:

序言
乡村旅游规划是为乡村旅游发展思路的文字描述和图形化思考。是以乡村为载体,发展旅游为目的,而进行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思考和考量。在此定义下,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民宿设计乃至以农村为载体的田园综合体设计,都属于乡村旅游规划设计的范畴。所以,本文就从乡村旅游规划的意义,结合乡村旅游的成功案例来探讨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思路。


内容提要:
一、“出走半生,归来依旧贫困”,乡村旅游规划的意义
二、乡村旅游发展思路的“时光机”
三、不可逆转的破坏,中国乡村旅游规划现状存在的问题
四、1300万亿家产,乡村旅游发展的历史机遇
五、莎士比亚与关公像,乡村旅游规划的方法论及评价体系
 

一、出走半生,归来依旧贫困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具有乡土情结的民族,中华文明区别于海洋文明和游牧文明,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一直是农耕文明为主导。无论是贩夫走卒或是庙堂之上的士大夫们都具有非常强烈的土地情结。另外也有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现代中国的农村正在凋敝,土地荒芜,十室九空。农村老龄化和空心化成为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中国的农业要养活农民太难了。建国之初当其它发达国家都在大力补贴农业的时候,我国的农业税收在国家收入占比,一度高达40%。改开后通过剪刀差中国农业对孱弱的工业进行输血。虽然后来取消了农业税,工业也开始反哺农业。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下,长期农业板块的欠账导致中国农业在国际市场上,与其它资金密集投入,农场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发达国家的农业和农产品,根本无法竞争。这样导致种地越来越不挣钱,就像几千年前人们逐水而居一样,农民们只好追随着生存资源进入城市,有的进入流水线,有的进驻工地。但城市高昂的房价,根本无法使他们中大多数人能够扎根下来,在他们丧失劳动能力后又被生存的鞭子驱赶回了农村,这些50,60,70后的农民工们出走半生,归来依旧贫困。

毫无疑问,7亿农民生活的农村是中国稳定的基本盘,发展农业,发展乡村,增加农民的收入(即三农)是重中之重。而破解三农问题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发展乡村旅游,这是基于我们国家的土地资源特点,而得出的结论。看下图:
 


中国的地形复杂,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沙漠,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五种地形,山区面积广大,约占全国面积的2/3。山区多,平原少,过去由于地形崎岖,经济文化常常相对落后。不适合搞大规模的农业生产,但是山地因为地形垂直高差大,气候和物种有多样化的特征,加上过去因为交通闭塞,工业生产影响较小,通常自然环境保留较好。从而具备相应的旅游开发价值。 这方面我们有一个很好学习对象——日本。


二、乡村旅游发展思路的时光机
 
 “在成人的世界里没有静香,但我们有时光机”, 日本作为唯一一个在资源禀赋上与中国最为相像的发达国家,也曾面临农业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日本是如何通过乡村旅游走出困境,对于我们的而言起到时光机器的效用。首先来看,日本乡村旅游发展的三大阶段:

第一阶段:经济高速增长期,可类比为中国高速发展80年代至2008年
政府和民间共同推进了高级度假村的开发与经营。日本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长野县农民在冬季农闲时期,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开设滑雪场和民宿旅馆,吸引了大批游客。而《农山渔村旅宿型休闲活动促进法》、《酒店法》、《森林法》等相关政策的出台更是奠定了乡村旅游健康发展的基础。

第二阶段:广场协定的签订,外部经济环境恶化
 生态旅游、农事体验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迅速。为了改善经济泡沫带来的恶劣旅游环境,从1993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进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例如汤河原、伊东、稻取的蜜柑园、伊豆长冈、久能山的草莓园、山梨县的葡萄园等这些靠近大都市的农业园主主动将果园的发展方向转到观光旅游方面,以满足市民休闲需求。

第三阶段: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新时期
 随着周末休息时间延长,日本城市居民的休闲生活需求在逐步增加。城乡居民的这些需求,进一步促进了日本休闲观光农业向文化旅游阶段深度发展。使得乡村旅游与儿童教育、康养结合起来。经过多年的发展虽然日本的农业活动早已经实现了机械化,但农场主们,每年会为少年儿童精心准备农耕教育的课程。据统计,日本儿童每年参加研学旅游的人数在300万~400万之间,而他们的家长会到农村探视孩子,其住宿,餐饮,以及他们购买的农产品和手工艺品,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这方面的典型案例有日本的母亲农场和MOKUMOKU农场。其乡村旅游年收入过亿。

现在,中国的乡村旅游发展大概处于第二、三阶段,即观光旅游向休闲体验旅游过渡阶段。在我们嘲笑“日本失去的二十年”里,日本农民无论是收入还是社会地位都高于公务员。因此日本的经验表明,乡村旅游发展是解决乡村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中国乡村旅游现状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们国家从2005年开始就逐步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各个企业尤其是各省市自治区都有下属“***旅投”公司,动辄上亿的资金投入,但其实这些年下来鲜有成功的案例。投入与产出及其不匹配,究其原因更多是中国乡村旅游规划水平的滞后发展。在实际乡村旅游建成案例里,主要表现为以下三大问题:
第一大问题:有规划无设计。即便规划中有所谓的修建性规划,最多只能是一个设计指引,不足以保障工程实施效果。而且在相当多的乡村旅游实践案例中,甲方拍脑袋决策,仅仅通过考察,就决定项目的发展方向以及建造内容。其后即便是有规划专业的人员参与,限于视野以及专业分工,很可能会将策划与规划混为一谈。更有甚者缺乏基本的审美和工程尺度感。就会造就诸如荆州15亿关公像,墙内营造,墙外笑的尴尬案例。

第二大问题:规划中缺乏基本的设计逻辑和方法论,产品同质化严重。在信息快速传播,信息唾手可得的今天,从业者们变得越来越懒,高明者抄袭国外的案例,低级的抄袭者复制别的抄袭者的作品。于是就演变成了中国乡村旅游规划的三大奇观:地不分南北都喜欢“徽派建筑”,搞旅游不分先后,反正都要搞“花海”或“稻田画”;当不当那个啥,都会在村口立一个牌坊。

第三大问题:专业分工的错位,缺乏多专业合作。在乡村旅游规划项目落地时,都会包含建筑和景观乃至室内的多专业合作,而单独旅游规划专业在实践时经常面临工程设计方面的专业挑战。更为严重的是对乡村原生景观如植被,溪流等,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
 

四、中国乡村旅游发展,伟大的历史机遇

从建国至今中国的资产总额是1300万亿人民币,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就说:“这个资产不是凭空而来的,都是多年的投入、多年的发展形成的”。这些投入在城市修建了地铁,公园,博物馆等,铸就了繁荣的城市生活,高昂的房价和消费使这些投入得到了有效的利用。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投入到了农村,尤其是从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农村建设,再到现在的2020农村脱贫工作的完成,政策一以贯之,无论是交通、水、电和宽带等基础工程,还是村容村貌都有显著提升。这些庞大的投入,从资本使用效率的角度而言,都是沉淀资产。所以一切围绕乡村而布局的产业项目,都拥有巨大的“套利”空间。

其中尤其是乡村旅游产业,2019年中国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观光旅游进化到了休闲度假旅游阶段。而中国的大部分乡村都处于丘陵,山地和高原地带,大多具备一些独特的旅游价值,如植被良好,地理垂直高差大,气候和生物多样性,这些就使得乡村旅游的发展具备了相应的基础条件和市场条件。当然大家不要认为这些价值都是停留在纸面上的。最简单的例子,当政府决定花2000万~1个亿修一个公园的时候,靠近公园的房价至少比其它地方的房价高10%~30%。其溢价比例由靠近公园的距离来决定。从这个角度而言,中国271万个农村对于城市而言就是271万个大型活态的公园。这就是中国但凡有点排面的地产公司,都会有文旅分公司的缘故。

总之,乡村旅游对于想要参与的资本而言,有三大历史机遇,第一,是农村资产严重被低估。第二,庞大的乡村旅游市场需求。第三,政府需求。那么如何抓住这个时代最为宏大的历史机遇,在这里面新的玩家,有纯粹的套利者,当然更多的是基于情怀而和乡村深度绑定,合作共赢的民间资本。不管哪种角色,在制定乡村旅游规划时,都会需要基本的方法论以及评价体系。
 

五、乡村旅游规划的方法论及评价体系

 
乡村旅游规划,本质上跟其它的城市规划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作为城市规划而言更多是对于未来的长远计划。在实施的时候自有开发商或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另行委托相关的专业单位,例如建筑设计单位,景观设计单位和市政设计单位进行深入的进一步研究。而乡村旅游规划更多时候限于周期和经费,经常规划一作完就马上进入实施阶段。很难像城市建设过程中这样多专业,多流程的设计来对结果进行保障。如下图所示:

城市开发项目的流程:

乡村旅游开发项目的流程:


这样就必然要求乡村旅游规划的服务商完成,从定位,策划,规划向建筑和景观工程设计的方向进化。建立基于场地地形条件,气候,人文以及生态承载力等多学科的设计逻辑,而不是基于客户喜好,以及似是而非的文化,进行的自我催眠。同时也要求乡村旅游开发者面对服务商所提供的方案,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简单说来,乡村旅游规划的评价体系分为三个维度:可持续发展,弹性,吸引力

首先,乡村旅游规划中“可持续发展”评价标准。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在自然资源的保护和恢复方面,在制定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时除了要调和各方面的利益冲突外,更多的是要调和人和自然的矛盾,这是设计师的职责担当。维基百科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解读成大白话就是我们当代人有饭吃了,也要让后代人有饭吃。可持续发展设计具体应用于乡村旅游规划中,是有成熟的理论指导以及工程技术应用。例如:低能耗的绿色建筑,就地取材的可降解物料, 雨水回收,低维护植物景观体系等生态设计手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特征。

其次是“弹性”可变,最好的准备工作,也无法保障项目的成功。斯宾塞·约翰逊曾经说过“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尤其是对于乡村项目而言,土地政策,村民,乃至市场环境都是一个变化体。所以,作为固定资产投入的项目,要求具备一定的弹性和包容性以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

最后说“吸引力”,在观光游向深度体验游过渡阶段,旅游目的地竞争日趋激烈,乡村旅游除去少数一些资源异禀的区域,大部分需要打造差异化的核心吸引物。驱使人们愿意花费金钱和更宝贵的假期时间,来到此地。“吸引力”四大要素,安全,友好,社交,惊喜。如下图所示:
 

“安全”是基础,国家和行业规范里有很多的强制性条文,对旅游景区的建设提供了全面的法律法规保障,这里自不必赘言。“友好”要素,主要体现在入口,备受尊重;旅游流线的可识别及可达性;餐住的品质等。而“社交”要素则包含了提供多种人际交流的空间,如亲子交流,情侣相处,公司团建,孩子与孩子,女人之间的八卦等多类型的社交场景。乡村规划评价标准里,最难评判的是“惊喜”,在过去十多年前,张家界的一条玻璃栈道即可风靡全国,赚钱无数。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快速传播的今天。人们大都吃过见过,为了“惊喜”,投资和体量却越来越大的同时,而“惊喜”的满足似乎越来越难。更有甚者花费巨资打造出来的不是“惊喜”而是惊吓。这里面更多是设计者创意的匮乏,以及开发者审美判断的缺失。那么如何科学的来判断乡村旅游规划里,核心吸引物的惊喜指数呢。在这里,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类比,将所有的游客或观众都看成读者,而项目开发的决策者和设计师(或艺术家)都类比成一个叫“莎士比亚”的创作者,于是就诞生了以下三条,判断“惊喜指数”的莎士比亚法则:

1、读者­­­获得的正向感受     >    莎士比亚想要传达的正向感受。即“一千个读者心中一千个哈姆雷特”,创作者通过汗水与灵感为读者提供了令人深思而又合理的意外,是为接近完美的莎士比亚,惊喜指数99分。周星驰的《大话西游》,安藤的水之教堂和贝垏铭的美秀美术馆即为此例。



2、莎士比亚想要传达的正向感受    =   读者获得的正向感受。 读者就是莎士比亚,即莎士比亚想要传达内容,符合读者的期待,不多一分,也不少一毫。发挥正常的莎士比亚惊喜指数60分,例如国师导演的开幕式,某院士的某博物馆。


 
3、读者获得的正向感受    <   莎士比亚想要传达的正向感受。一千个莎士比亚心中只有一个哈姆雷特,蹩脚的莎士比亚喜提雷人指数100分,例如小四的电影,韩美林的关公像和景区里的石牌坊。




拥挤的城市,远离自然的生活,各种各样的压力,让人们越来越喘不过气来,想要逃离,天堂很远,而乡村很近。乡村有着城市里用金钱买不到的空气,森林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乡村旅游的发展正当其时。围绕土地与人的关系,科学制定规划设计流程,建立客观的评价体系。在乡村旅游项目中,需要在立项阶段做好顶层制度设计,规划中尊重专业,并建立多专业跨领域的合作团队,实施前建立评价标准,实施中建立反馈验证机制。确保每一个乡村旅游规划项目,不仅仅是一副画,而是事关所有参与者的福祉。在这个伟大的时代,留下属于我们的足迹,“喜悦失之于都市,而求之于野”。




WAQI乡村案例索引

在村落感受历史时空的碰撞  

骚年,如何以正确的姿势当庄主

夏日大冒险之羊乐园|儿童乐园设计

葡萄园里的浪漫|乡村旅游规划设计

大凉山沙马普尔彝族人文生态村规划设计

 

 本文由WAQI学院原创,转载请联系。
设计终究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WAQI作为一家学习型设计事务所,通常在设计的过程中,会分析甚至于拆建一些案例,
不定期分享一些心得。请扫描并关注公众号,更多精彩,与您共享。。。